您好:歡迎來到馬可波羅網   登錄 免費注冊
首頁 > 名牌大學品牌排行榜

2015名牌大學品牌排行榜-名牌大學什么牌子好|名牌大學最受歡迎十大品牌

  • 1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十大名校,中國一流名牌大學,教育部直屬院校,新中國創辦最早的新式大學之一,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于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了《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紀寶成先后擔任校長?,F任校長為陳雨露教授,黨委書記為程天權教授。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中國人民大學廣大師生秉持“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始終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勤儉辦學,艱苦奮斗,積極探索,求真務實,使學校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從1950年至今,國家歷次確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均位居其中。目前學校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為重點、繼續教育為輔助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學科發展體系。學校是我國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現有22個學院、14個跨學院研究機構,另設有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及深圳研究院等。學校設有學士學位專業66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8個,碩士學位學科點168個(包括自主設置的33個碩士點),博士學位學科點104個(包括自主設置的24個的博士點),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14個,博士后流動站15個。 學校擁有8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第一;有3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一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6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擁有5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和1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擁有1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名列全國高校第一?!皵祿こ膛c知識工程實驗室”被評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新聞傳播實驗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在連續十二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中國人民大學獲選25篇,占全國已入選人文社科優秀博士論文總數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在教育部學位評估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新一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人民大學的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七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位居全國高校首位,排名第一的學科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三位。在2009年12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公布的“72所教育部直屬高??冃гu價結果與排序”中,中國人民大學在參評高校中名列第四。 截至2010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827人,其中教授510人,副教授625人。學校擁有17名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有14名教授入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其中,黃達擔任委員會顧問,羅國杰擔任委員會副主任),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有2人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1人擔任副主任委員;12人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先后有417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有25位專家入選中央第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是全國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 中國人民大學名師輩出,俊彥云集,已故名家大師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龐景仁、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吳大琨、蕭前、林文益、閻達五、閻金鍔、方生、高鴻業、鐘契夫、吳寶康、彭明、彥奇、曾憲義、宋濤等為學校的學科發展、學術繁榮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老一輩著名學者黃達、戴逸、羅國杰、黃順基、王思治、衛興華、胡鈞、王傳綸、周升業、陳共、周誠、嚴瑞珍、高銘暄、許崇德、孫國華、王作富、劉佩弦、許征帆、莊福齡、何沁、高放、方漢奇、藍鴻文、甘惜分、薩師煊、李占祥、趙履寬、李文海、鄔滄萍、陳先達、夏甄陶、方立天、張立文、鐘宇人、鄭杭生、吳易風、胡乃武、周新城、趙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輟,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學術精湛、銳意創新,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其中3人入選“千人計劃”項目,11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5人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19人入選“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8人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工程”,10人榮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2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中國人民大學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3999人,其中本科生11074人,碩士研究生7527人,博士生3317人,外國留學生總人數1648人,其他全日制學生433人。外國留學生中攻讀學位的有1400人,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茅。此外,學校還有在職“單證”碩士生3603人,成人高等教育學生10412人,網絡教育注冊生46533人。學校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為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全國高校數量多、門類全、綜合水平高的優勢,積極培養“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者”,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理論型、管理型優秀人才。從陜北公學至今,學校共培養了20多萬名高水平的優秀建設者和各行各業、各個層面的領袖人才,其中既有許多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又有許多聲名遐邇的企業家,政績斐然的黨政軍高級領導干部,以及卓有建樹的新聞、法律、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工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始終注重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在不斷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同時,積極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有力的智力支持。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先后有11位教師受邀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做輔導報告或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專題講座,一大批教師為中央領導和中央國家機關提供決策咨詢。學校先后承擔或參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奧運會總體影響評估(OGGI)”等特大、重大項目。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0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北京市社科規劃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8000余項,共獲得經費9億余元,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立項數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學校教師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逐年增加,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我校論文數量2000年居全國高校第三,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國第二,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連續六年保持全國第一。 中國人民大學是國內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先后同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歇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等49個國家和地區的196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關系,截至2010年12月底,作為中方合作伙伴,學校共參與了海外13所孔子學院的建設。學校自2009年始,每年暑期舉辦暑期學校(國際小學期)。學校還引進、翻譯出版了大量適應我國改革開放需要的教科書和學術著作,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主辦或承辦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授予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哈桑尼、羅伯特?蒙代爾,阿根廷前總統德拉魯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等10位國際著名人士名譽博士稱號,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爾?斯賓思、約翰?納什、澤爾騰、托馬斯?謝林,聯合國經濟政策特別顧問、著名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等67位知名學者專家為名譽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圖書出版中心。學校圖書館共有藏書389.6萬冊(包括線裝古籍40余萬冊),電子圖書17809GB,并設有“教育部文科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是新中國最早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文獻搜集、整理、編輯、發布的信息資料提供機構,公開出版發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148種期刊和六大系列數據庫產品,編輯的年度報刊資料索引是中國四大文獻檢索索引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是我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北京市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首都勞動獎狀”、“北京市教育創新先進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2001-2005年北京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先進集體”、“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工作優秀組織單位”、“北京奧運培訓優秀組織獎”和“首都教育系統奧運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得到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親手締造了中國人民大學,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給予了中國人民大學第二次生命,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賦予了中國人民大學“與時俱進”的新品質、新靈魂,并期待中國人民大學“在新世紀創造新的成就,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成為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悉心指導中國人民大學的發展并寄予厚望,高度肯定學?!傲W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對學校做出“建設成為‘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指示,為人民大學在新時代的發展指引了航向。 新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十年基礎”、“固本強基、重塑形象”的階段性目標已圓滿實現,并已成功開啟“十年騰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階段。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弘揚“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貫徹“人民、人本、人文”,“大師、大樓、大氣”,“真情、真想、真干”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和行動綱領,不斷完善并實施學?!笆牝v飛”戰略規劃,為把學校建成“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 2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十大名牌大學,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世界大學排行榜200強,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一百多年辦學傳統的綜合性重點大學辦學歷史和優良傳統 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立,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的綜合性重點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而成。 1835年,美國的伯駕醫生在廣州設立醫局,培養了中國最早的西醫醫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博濟醫院,并于1866年設立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平逃龣C構;1888年,由美國人開設的格致書院在廣州開學,后發展為私立嶺南大學,博濟醫院及其附設的醫學校成為嶺南大學醫學院。博濟醫學堂和格致書院,開啟了中國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清末以來在廣州地區建立的實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包括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以及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整合為一體,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并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學校于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其后,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國立廣東法科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國立中山大學設有文、理、法、工、農、醫、師范等7個學院。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原中山大學的多個院系專業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與嶺南大學相關院系合并,組成新中山大學;同時,兩校的醫學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組建專門的醫科院校,后又將廣州的光華醫學院并入,幾經易名,最后定名為中山醫科大學。這兩所同根同源的大學,分別是教育部和衛生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共同繼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和開創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嶺南大學的辦學傳統,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和大學風格,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中山大學,進一步拓寬了學科結構,成為一所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學、醫學、藥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 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及學術傳統。魯迅、郭沫若、馮友蘭、傅斯年、趙元任、顧頡剛、周谷城、俞平伯、陳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亞南、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鐘敬文、朱謙之、丁穎、蒲蟄龍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瞒?、梁伯強、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毛文書、陳國禎、李紹珍等著名醫學專家曾在中山醫科大學任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全國共有56位一級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任教。學校名家大師薈萃,他們優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學術造詣熏陶著一代代莘莘學子,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許多才華橫溢的畢業生成為了社會各界的杰出人才。 辦學條件和學科優勢 學校共有四個校區,總面積達6.17平方公里,分別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濱。廣州南校區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區占地0.39平方公里,廣州東校區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區占地3.48平方公里。 學校設有人文科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通識教育部)、嶺南學院、國際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漢語學院、翻譯學院、旅游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亞太研究院、管理學院、創業學院、教育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資訊管理系、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地球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海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工學院、中山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等33個學院和5個直屬系。另設有附屬第一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五醫院(珠海醫院)、附屬第六醫院(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等5所綜合性醫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醫院)、腫瘤防治中心(含腫瘤醫院)、光華口腔醫院等3個附屬??漆t院。 學?,F有102個本科專業,擁有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等7個國家級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及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基礎醫學、臨床技能、法學等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中國第一個大學生體育訓練基地。截至2010年11月,在校各類學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573人、碩士研究生11138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5104人,本科生32111人,來自港澳臺的在校學生1177人,來自各個國家、地區的在校留學生1575人、進修生1820人。 中山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現有2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180個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251個學科專業,還有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0個。學?,F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以及11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23個二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 學校有一批水平先進、設施完善的實驗室和科研基地。擁有“光電材料與技術”、“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華南腫瘤學”、“眼科學”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生經濟動物繁殖營養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個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擁有“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數字家庭”、“眼科學”、“腫瘤相關基因與抗腫瘤藥物研究”、“熱帶病防治研究”、“干細胞與組織工程”、“水產品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及6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并擁有眼科學實驗室、腎臟病臨床研究實驗室、輔助循環實驗室等3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以及14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學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全校共有教職工1319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75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193人,具有副高職稱的2393人。教師隊伍中杰出人才輩出,目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含雙聘),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5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6人,19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2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衛生部突出貢獻專家20人,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5人、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8人。 學校圖書館總建筑面積11萬余平方米,藏書564.82萬冊(件),新書刊資料年增長量達17萬余件。學校建立了規??捎^的校園網,覆蓋四個校區、接入計算機近5萬余臺,規模居中國高校校園網前列。 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 學校提出“大學是學術共同體”,強調“教授就是大學”,把“善待學生”放在學校工作的核心位置,這三點已經成為中山大學的辦學核心理念。 學校認為大學應該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大學里的學者應該以學術為生存方式,大學應該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學校強調大學行政機構最重要的責任,在于維護學術共同體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務”已經成為中山大學行政工作基本理念。 學校強調“教授就是大學”,其水平代表大學的水平,是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傳統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揚者,是大學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尺度,是對大學生的人品學品最具影響的群體。 學校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滿足國家與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著眼于培養“具有領袖氣質的文明的現代人”,強調學生應該知禮、誠信,勤奮、陽光,敢于超越,勇于擔當,并具有職業準備。這樣的大學培養目標,讓我們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對他們的一生負責,這是學?!吧拼龑W生”辦學理念的深層內涵。 學校形成了“通識教育、大類教學、復合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教育觀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積極推進分類培養,以培養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并做出創新性成果的博士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務,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 學校大力推進和支持各種層次的學生赴海外學習與交流活動,同時積極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搭建國際化教學平臺,迄今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的154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近年來,我校通過各種形式派出的學生累計逾3000名。 學校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學生在各學科競賽中多次獲獎,包括“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ACM國際決賽的銀牌和銅牌,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ICPC)全球總決賽中,中山大學隊晉身全球十強,共11次沖出亞洲走向世界;2007年,我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葉泉志同學因在業余天文搜索與觀測中發現不少小行星而獲得由國際行星協會公布的蘇梅克近地天體獎;2008年,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羅鑫同學獲選赴德參加第5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2009年,我校中山醫學院鄭智浩等同學的參賽作品《C—Jun調控神經元凋亡的分子機制》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總決賽的最高獎項。 開放辦學與國際合作 中山大學地處我國對外開放門戶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學校開放和務實的傳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地緣文化背景。 自創校之初,學校即秉承開放的辦學宗旨,廣納人才?;I辦國立廣東大學的35名籌備委員中有31位是留學歸來、通曉國際先進教育的專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學以“討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實行開放性辦學,辦學伊始便在法國里昂市建立大學海外部。中山大學醫科教育的源頭博濟醫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創造了許多中國醫學教育的第一。 進入新世紀以后,學校傳承弘揚“開放務實”的大學文化傳統,開放與改革并舉,提出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謀劃學校事業新的發展。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增強國際影響力,努力促使國際和港澳臺合作成為學校發展的新的“推進器”、增長點和創新點。 學校實施國際合作戰略伙伴計劃,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占領學科制高點,積極開展國際前沿問題研究和科研攻關。實施國際合作區域項目拓展中心項目,根據我校開展國際合作的重點區域,建立亞洲區、歐洲區、美大(美洲-大洋洲)區和港澳臺地區等四個項目拓展中心。實施學術骨干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和管理干部國際化短期培訓項目,努力建設一支在學術前沿有影響的“大師+創新團隊”的高水平學術隊伍,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意識、能適應國際合作與交流、具有國際眼光的管理干部。 中山大學,這所由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國名校,秉承優良的辦學傳統,正以更加開放和務實的姿態,向世界先進教育學習。學校將進一步完善辦學條件,推進素質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學科布局,加強自主創新,提升學科建設水平;進一步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服務社會能力;進一步擴大交流,深化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學校將堅定信念,樹立信心,腳踏實地,不懈進取,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居于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

  • 3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十大名牌大學,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國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 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合校十多年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11年,學校進入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400強。 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學校占地面積5166畝,建筑面積256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志性建筑。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7個學院(系)。有114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6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50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347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2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云集。學?,F有專任教師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400余人,有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5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4位“863項目”計劃領域專家、4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37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37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均居全國高校第三位,第四屆居第二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臺,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匯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創造、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理念,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F有普通本科生32848人,碩士研究生13759人,博士研究生7477人,其中包括港澳臺僑學生1022人,另有外國留學生1422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4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44個國家和地區的370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了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于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百余年的風雨,百余年的磨礪,百余年的輝煌。武漢大學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向美好未來!

  • 4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十大名校,全國重點大學,國家名牌大學,國家重點科研機構,國務院/教育部第二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院校,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1958年9月創建于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國科學院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學方針,學校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新興科技領域設置系科專業,創造性地把理科與工科即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基礎課教學,高起點,寬口徑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國內最有聲望的科學家, 得到迅速發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開始了第二次創業。1978年以后,學校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創辦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設國家大科學工程、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等一系列具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意識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捌呶濉?、“八五”期間一直得到國家的重點建設,很快發展成為國家高質量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主動適應國內外科技、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與挑戰,認真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大力推行教學科研改革和結構性調整,進行第三次創業。學校是國家首批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學之一,也是唯一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的大學。 長期以來,學校大力弘揚“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校風,堅持“我創新,故我在”和精品辦學、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斷開拓創新的優良傳統,以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鮮明特色,培養出一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優秀人才。學校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國家重大需求,凝練科學目標,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與科研競爭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性科技成果。 學校有12個學院、27個系,以及研究生院、軟件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等,在上海、蘇州分別設有研究院。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安徽省A類重點學科,19個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建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34個國家和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現有專任教師1162人,科研機構人員286人。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2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9人,教授450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646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還聘請了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丘成桐、R.F.Curl、Eugene Garfield Charles等一批世界知名科學家為名譽教授、名譽博士和客座教授。 在校學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1900多人,碩士生62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本科生生源和培養質量一直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園總面積約14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擁有資產總值8.9億元的先進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館藏書188.75萬冊,已建成國內一流水平的校園計算機網絡,并初步建成若干科研、教學公共實驗中心。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力爭在2018年建校60周年前后,把學校建設成為質量優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學,成為與中國科學院和其他專業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業相結合,面向全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現代知識結構的一流人才,具有較強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教育與科研基地,為實現“創寰宇學府,育天下英才”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 5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中國十大名牌大學,國務院、教育部第二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院校,國家211工程和958工程重點大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學坐落于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于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后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于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部分院系后與創辦于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學。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及其前身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南京大學又在嶄新的歷史機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蘇省再次簽訂重點共建南京大學的協議;2011年,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協議繼續重點共建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目前擁有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有28個直屬院系,各類學生總計55000余人。全校設本科專業8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0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35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3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立項學科19個;有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江蘇省重點(工程)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工程中心1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 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千人計劃”創新人才26人、創業人才1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4人、講座教授2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6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6人次,“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4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238人,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30人。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南京大學在各個歷史階段培養和造就了眾多中華英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建功立業、成就卓著。南京大學確立了“吸引一流生源、給予一流培養、造就一流人才”的指導思想,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高素質創新能力的拔尖領軍人才為目標,堅持“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方針,大力推進“基礎性人才和高科技應用人才的培養與國際接軌、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與社會接軌”,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南京大學的前身即“以科學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傳統始終貫穿于南京大學的發展史中,成為南京大學辦學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堅、為國爭光、為民造福,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蜚聲國內外學界。今日南京大學以“加強應用、注重基礎、發展邊緣、促進聯合”為方針,以“基礎研究面向國際學術前沿,應用研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致力于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指導思想,調整科研布局、加強科研組織,全力推進科學研究工作,將南京大學建成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 自上個世紀初建校以來,南京大學就一直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活躍的中國大學之一,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其中,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年,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最早實施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為中美文化交流事業培養了眾多骨干人才,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南大正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大力推進各種寬領域、多渠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平。 當前,南京大學的辦學事業已經掀開新的百年篇章,全體南大人正在為把南京大學建設成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 6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十大名牌大學,創辦于1898年,國務院、教育部首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院校,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中國最高學府之一,也是亞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學之一北京大學創辦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為現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不久,臨時大學又遷到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谷諔馉巹倮?,北京大學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高校于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400多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建設的新時期,并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發出了“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號召。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適時啟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從此,北京大學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并,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創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學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北京大學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1996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科大學。兩校合并進一步拓寬了北京大學的學科結構,為促進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及理科的結合,改革醫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將北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的北京大學已經成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窗口。 現任校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校長周其鳳院士。

  • 7
    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

    上海交通大學,十大名牌大學,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務院、教育部第二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院校,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母校,國際知名大學,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 “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經過11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穩步邁進。 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MIT”??箲饡r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移轉租界,內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學校調整出相當一部分優勢專業、師資設備,支持國內兄弟院校的發展。五十年代中期,學校又響應國家建設大西北的號召,根據國務院決定,部分遷往西安,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兩部分同時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7月經國務院批準分別獨立建制,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歷經西遷、兩地辦學、獨立辦學等變遷,為構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六七十年代,學校先后歸屬國防科工委和六機部領導,積極投身國防人才培養和國防科研,為“兩彈一星”和國防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大膽推進改革:率先組成教授代表團訪問美國,率先實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資捐贈等,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改革。1984年,鄧小平同志親切接見了學校領導和師生代表,對學校的各項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國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學校以“上水平、創一流”為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先后恢復和興建了理科、管理學科、生命學科、法學和人文學科等。1999年,上海農學院并入;2005年,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并。至此,學校完成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近年來,通過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設,學校高層次人才日漸匯聚,科研實力快速提升,實現了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與此同時,學校通過與美國密西根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實施國際化戰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開始閔行校區建設,歷經20多年,已基本建設成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并已完成了辦學重心向閔行校區的轉移。學?,F有徐匯、閔行、法華、七寶和重慶南路(盧灣)5個校區,總占地面積4840畝。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設,學校的各項辦學指標大幅度上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交通大學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辦學的根本任務。一百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20余萬各類優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工程技術專家和醫學專家,如江澤民、陸定一、丁關根、汪道涵、錢學森、吳文俊、徐光憲、張光斗、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鍔、鄒韜奮、陳敏章、王振義、陳竺等。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國家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有3位來自交大。交大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斗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等,都凝聚著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年輕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學校共有24個學院/直屬系(另有繼續教育學院、技術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19個直屬單位,12家附屬醫院,全日制本科生16802人、研究生244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059人);有專任教師2979名,其中教授83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0名,中組部“千人計劃”49名,“長江學者”95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0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4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9名,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7個。 學?,F有本科專業68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等九個學科門類;擁有國家級教學及人才培養基地7個,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有國家級教學團隊8個,上海市教學團隊15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上海市教學名師35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6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17門;有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7門;2001、2005和2009年,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37項、上海市教學成果157項。 學?,F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6個,覆蓋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8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7個,覆蓋全部13個學科門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1個;9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28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國家實驗室(籌),8個國家重點(級)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7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文化部文化產業研究基地,4個上海市理論創新基地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工作室,3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 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SCI收錄論文數等指標連續多年名列國內高校前茅,2010年度SCIENCE、NATURE、CELL和PNAS等四大世界名刊收錄論文共10篇,居全國高校第一;SCI收錄論文數3258篇,繼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二;SSCI和A&HCI收錄論文95篇,位列全國高校第三;“表現不俗”論文共702篇,居全國高校第三;國內論文數7932篇,居全國高校第一;1991~2011年累計申請專利9810項。 擁有“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系統關鍵技術與設備”、“巨型重載操作裝備的基礎科學問題”、“中、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解剖分析系統”、“無纜水下機器人”、“深潛救生艇”、“潛艇噪聲振動控制設計及其應用”、“阻燃鎂合金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轎車車身制造質量控制”、“納微尺度流體流動與傳熱傳質的基礎研究”、“原位復合自生增強Ti基復合材料、Mg-Li基復合材料研究”、“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制備技術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備及自組裝”、“全氟離子膜關鍵技術研究”、“A-I型短指癥致病基因的研究”、“DNA大分子上的一種新的硫修飾”、“組織工程學重要基礎科學問題研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變化的分子機理研究”、“白血病、紅細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統相關疾病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11年,我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2項,其中第一申報單位6項,位列全國高校第二。 上海交通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辦學傳統,奮發圖強的發展歷程,特別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國內外所矚目。這所英才輩出的百年學府正乘風揚帆,以傳承文明、探求真理為使命,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向著“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奮進!

  • 8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十大名牌大學,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務院、教育部第二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院校,全國重點大學,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于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后,學校內遷重慶北碚,并于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后,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上海醫科大學創建于1927年,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建院時定名為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1932年改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1952年更名為上海第一醫學院,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改名為上海醫科大學。 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并,成立新的復旦大學,進一步拓寬了學校的學科結構,形成了文理醫三足鼎立的學科格局,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已經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等十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2010年,學校有普通本??粕?3237人,研究生13851人,留學生3805人(其中攻讀學位的留學生2706人);另有成人教育、網絡教育本??粕?6611人。有專任教師2346人,其中高級職稱1538人。 學?,F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5人,其中雙聘院士1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8人、講座教授34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4人。有直屬院(系)28個,設有本科專業7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4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154個(其中自設30個,專業學位1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229個(其中自設51個,專業學位10個),并設有2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1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9個,總后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7個,“985工程”科技創新平臺5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7個。 學校已經形成“一體兩翼”的校園格局:即以邯鄲校區、江灣新校區為一體,以楓林校區、張江校區為兩翼。占地面積244.32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49.23萬平方米。此外,學校還擁有中山醫院、華山醫院等10個附屬醫院。 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華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來賀信,希望復旦大學發揚優良傳統,不斷開拓創新,努力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會主義綜合性大學,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百多年來,學校在培養人才、創新科技、傳承文明、服務社會方面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復旦師生謹記“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嚴守“文明、健康、團結、奮發”的校風;力行“刻苦、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發揚“愛國奉獻、學術獨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復旦精神,為民族的解放和振興,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 9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十大名牌大學,國務院教、教育部首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院校,國家級文科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國最高學府之一,亞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學之一學校沿革: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于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 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 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研究院(國學門),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并于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各系設研究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設有文、法、理、工、農等5 個學院,26 個系。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后,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業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1978年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 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國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經過“211工程”建設和“985計劃”的實施,清華大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以及整體辦學條件等方面均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目前,清華大學設有14個學院,56個系,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清芬挺秀,華夏增輝。今天的清華大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清華人繼承“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于言”的校風以及“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為使清華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校園導游: 清華大學主體所在地——清華園,地處北京西北郊名勝風景園林區,校園周圍高等學府和名園古跡林立,校園內綠草茵茵、樹木成蔭,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筑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筑群落。目前,學校占地總面積392.4公頃(不含附屬醫院面積);學校建筑總面積198.1萬平方米(含未結算但已投入使用面積,不含附屬醫院面積)。截至2009年底,校園內共有喬木4.5萬株,灌木18.8萬株,竹子8.7萬棵,宿根花卉4.4萬株,色塊27.4萬株,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樹240棵。校園內的樹木種類達1152種,全校綠化面積128萬多平方米,綠化覆蓋率54.8%。 校園內教學設施完備,生活條件便利。全校公共教室面積5.3萬平方米,教室276間,座位數22806個,其中第六教學樓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可容納7500余人同時上課;全校學生公寓面積45萬平方米,1.39萬間,新建的紫荊學生公寓占地約28.6公頃,總建筑面積約37萬平方米,區域內超市、銀行、郵局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全,能夠滿足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需要;校園內19個食堂餐廳為5萬余名師生員工提供優質的飲食服務,其中建筑面積為1.3萬平方米的“紫荊園”是國內高校較大的學生餐廳,可容納3000余人同時就餐。

  • 10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十大名牌大學,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務院、教育部第二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院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院校,中國人自己創辦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國際影響較大的綜合大學 浙江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游勝地杭州。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于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箲鹌陂g,浙大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七年,1946年秋回遷杭州。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兄弟高校和中國科學院,留在杭州的主體部分被分為多所單科性院校,后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并,組建了新浙江大學,邁上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在115年的辦學歷程中,浙江大學始終以造就卓越人才、推動科技進步、服務社會發展、弘揚先進文化為己任,逐漸形成了以“求是創新”為校訓的優良傳統。 浙江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大學,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學校設有7個學部,37個學院(系)。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在ESI全部22個學科中,浙江大學有1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其中4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00位。 浙江大學堅持“以人為本,整合培養,求是創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打造卓越教育品牌,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導者。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浙江大學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校友中當選為兩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學校與時俱進的教育思想,引領浙大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始終走在全國高校前列;豐富的校園文化、先進的教學設施和廣泛的國際交流為學生成長創造了優越條件。2011年,本科畢業生海內外深造率達到54.32%。 浙江大學注重精研學術和科技創新,建設了一批開放性、國際化的高端學術平臺,匯聚了各學科的學者大師和高水平研究團隊。近年來,發表權威學術期刊論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等主要科研指標保持全國高校領先地位,在科學技術和人文社科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源、人才泵和思想庫。2011年,科研到款經費達到28.17億元,其中超過千萬元的在研項目達到100余項。 浙江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44000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3800余人,博士研究生7700余人,本科生22600余人;另有外國留學生2700余人。有專任教師3100余人,其中教授及其他正高職人員1200余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國家“千人計劃”學者48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人、“長江計劃”特聘(講座)教授8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8人。學校擁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等5個校區,占地面積4.50平方公里,校舍總建筑面積194萬余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627萬余冊,建有7家高水平附屬醫院。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今天的浙江大學,正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學校將秉承求是創新精神,致力于創造與傳播知識、弘揚與傳承文明、服務與引領社會,積極推動國家繁榮、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

免責申明:馬可波羅品牌排行網品牌榜單排序不分先后,無需申請申報,數據由系統生成,復制請注明出處,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數據 。
  • 您可能感興趣產品十大品牌:
  • 您可能感興趣產品品牌大全:

馬可波羅品牌排行(www.hn421400.com/pinpai/)為您提供最全面的名牌大學品牌排行榜,名牌大學最受歡迎十大品牌,名牌大學哪個牌子好,名牌大學最新報價及與名牌大學品牌相關的產品等信息。

好男人电影在线社区